首页 > 案例 > 新型可充电装置,有望解决枝晶生长问题

近日,能源研究机构Rystad Energy 发出预警,锂供应不足有可能导致电动汽车面临“电池荒”,寻找锂电池的替代品迫在眉睫。


一般来说,铝和锌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的优点,是替代锂电池的“种子选手”。但目前由于技术原因,开发铝电池或锌电池替代锂电池难度很大,因为金属阳极的可逆性很差,会给相关化学反应带来阻碍,这往往导致很多实用性研究卡在短路失效上。

为此,科学家通过交织碳纤维制成的基材,将铝形成的沉积层和铝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型储能材料,进而研发出一款循环寿命高达10000次、可维持稳定运行2000多小时,且没有任何失效迹象的新型可充电装置。铝或锌等金属与图案化基底之间的牢固化学键,是形成致密且均匀的非平面金属沉积层的关键。


这种牢固化学键,不仅能降低形成电化学断开的金属碎片的可能性,还能使电池循环中的金属阳极可以连续进入离子和电子传输路径。同时,在碳纤维基底表面上,金属铝会形成“铝–氧–碳”键,借此形成高度均匀的沉积层,可让金属阳极具备 99% 以上的高度可逆性和长达3600h的循环稳定性。这种金属与图案化基底相结合的方法,可拓展到金属锌阳极,并让其也实现高可逆性。另外,先前高容量铝合金电池中存在严重的枝晶生长问题,容易导致电池短路、容量衰减等问题。


但科学家通过设计基底的几何结构和表面化学,以及诱导铝金属负极均匀沉积,可让铝合金电池在高电流、高容量的循环条件下,避免枝晶生长。


简单来说,该方法主要利用化学驱动力,来促使铝元素均匀沉积到3D 结构的空隙中。并且,这种新型电极具备更高的厚度,相比其他电极反应速度也快得多。


为探索更多应用可能性,科学家还研究了锌的电沉积,其在碳纤维基底上引入石墨烯涂层,来提升金属和基材之间的相互作用,锌电镀和剥离的可逆性、以及使用寿命也可借此提高。


由此可见,只需经过合理设计,就能实现强相互作用的“金属-基底”界面结合,从而将“金属-基底”键合扩展到其他电沉积体系。这项研究技术对环境非常友好,有望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储存,并且铝和碳的两极材料也比较低廉,未来,在开发和运用方面,也具有很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