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云协同
Treasure Community of Engineers
为您提供四大进阶途径
高效工作

五十万份图纸资料 免费下载 高效工作

最新动态

每日最新资讯推送 掌握行业 最新动态

评级考证

百万课节专业教程 轻松拿下 评级考证

行业人气

提出问题专业回答 广结累积 行业人气

除此之外,加入社群和公众号

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企业微信群

官方私域社群

橙色云工业公众号

官方公众号

资料站

工业图纸文档持续更新,满足各种工作场景
获取全部免费图纸
  • 图纸文档全部免费,活跃积分无限兑换
  • 图纸文档又多又全,你想要的这全都有
  • 图纸支持在线编辑,在外办公随时随地
  • 满足日常工作所需,30+适用软件覆盖广

工业资讯

了解时事趋势,从容把握未来方向
解锁更多工业资讯
20 2023-12
煤电矛盾长期存在,有何策略可助力煤电系统实现稳定发展?

在中国,煤和电的矛盾一直存在,两者的利润博弈长期存在。2021-2022年,由于煤价飙升,火电企业遭受了巨大的亏损。而在之前的2012-2015年,煤炭企业则因为煤价下降而遭受了严重的亏损。这种反复的煤炭价格波动使得煤炭和火电企业意识到,通过“合作取暖”的方式,发展煤电联营的重要性。 “煤电顶牛”现象长期存在 煤电矛盾长期存在,2021-2022 年煤价高位震荡火电企业业绩承压。火电板块作为煤炭板块的产业链下游,其营业收入主要取决于发电量、上网电价两个因素,而其营业利润与煤价呈负相关关系。从火电企业业绩表现看,煤价波动是火电企业业绩的核心决定要素。根据国内主要火电企业公司公告披露的成本构成,正常年份下煤炭成本约占总发电成本的 55%-70%,其次是折旧、财务、人工等费用,且煤价大涨背景下燃料成本占比提升,导致燃煤电厂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局面。 2022 年,在俄乌冲突、极端高温天气、煤炭新增产能释放有限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煤价持续高位运行,秦皇岛港动力混煤 Q5500 平仓价全年价格中枢抬升至1268 元/吨,同比提高约 23%,直接导致 2021-2022 年火电企业燃料成本占比大幅提升,火电企业业绩承压。 煤电矛盾的本质是煤、电定价机制市场化程度不同。煤炭定价方面,2016 年以前我国煤炭价格经历了计划价格、指导价格、市场价格等多种定价机制。2016 年末国家发改委联合煤、电、钢协会共同发布《关于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备忘录的通知》,要求 2016-2020 年间,建立电煤钢煤中长期合作基准价格确定机制,以长协基准价为基础建立价格预警机制,即“基准价+浮动价”的定价模式。电力定价方面,2015 年国家开启电力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2020 年取消“煤电联动”机制,同时将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机制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价格机制,基准价格设定权下放至地方政府,浮动幅度由电力用户等市场主体协商决定。 与相对实现市场化、伴随供需等因素发生变化的煤价相比,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仍非完全市场化。煤、电双方价格无法有效联动,造成煤炭市场定价与发电政府定价之间的不匹配。在此背景下,若煤价大幅上涨,火电企业的燃煤成本上升同时却无法向下游有效传导,出现煤企大赚、电企大亏现象。 煤电联营助企穿越周期 近两年煤炭价格大起大落,再次让煤炭和火电企业意识到,“抱团取暖”发展煤电联营的重要性。 煤电联营推进速度正在加快。8月21日,江苏徐矿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宣布,与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推进煤电联营,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更早前的2022年12月,中煤集团与国家电投达成煤电项目专业化整合协议,涉及的煤电装机容量预计将超过1000万千瓦。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煤炭企业加大火电投资力度,年内共80余个煤电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在我国,由于“市场煤、计划电”的格局,煤、电双方价格无法有效联动。煤价大涨时,火电企业燃煤成本上升,却无法向用电侧有效传导,出现煤企大赚、电企大亏的现象。而煤价低的时候,又会出现煤电企业利润高,煤炭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的现象。近年来,因煤价上涨、电价降低、利用小时下降等因素,火电企业经营情况持续恶化,企业大面积亏损。虽然2021年10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发布以来,燃煤发电机组市场交易电价有所上浮,但仍远低于煤价的上涨幅度,企业经营压力持续积累。 煤电联营有望缓解煤电矛盾,实现煤企、电企双赢。即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煤炭供应和价格平稳运行,但高度市场化的煤炭行业仍难摆脱市场周期性运行规律。有效推动煤炭、煤电领域融合发展,最直观的益处是可以让煤电企业少受煤价波动影响,电煤供应和成本相对稳定;煤炭企业同样可以抵御煤价大起大落风险,提升业绩稳定性。 为化解煤电“顶牛”现象,2017年11月,中国国电集团与神华集团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煤电联营迈出重要一步。从效果来看,2011年至今,上市公司中国神华发电分部80%以上煤炭源于内部采购,且采购价格均低于外部销售价格,最大限度降低了电厂用煤成本。 长期看,煤电联营还有利于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实现煤炭、煤电产业链供应链同类业务横向聚集、上下游纵向贯通,大幅提升煤电与煤炭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发展质量,切实增强行业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当然,煤电联营还只是在企业内部平衡煤炭和发电业务之间的利益分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煤电矛盾。解决煤电矛盾的核心还是完善电价机制,只有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才能推动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让煤电系统“弹起来” 让煤电系统成为一个灵活可控的系统,保障煤、电平稳运行的基本盘。 考虑到中国煤炭供需形势、电煤价格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波动,煤电博弈长期存在但无法分割。当煤炭价格处于上行阶段时,上游煤炭企业供应主动性差,保供意识薄弱;当煤炭价格处于下行阶段时,下游电力企业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积极性下降,观望情绪浓厚。 任纪舜介绍,目前难以划分出前寒武的构造单元,只能划分出显因此,亟需让煤电系统“弹起来”,让其成为一个灵活可控的系统,保障煤、电平稳运行的基本盘,稳定煤炭供需双方利益关系、促进上下游协调发展,实现“煤电互保”。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 第一,完善电煤大数据平台。加强电煤统计数据规范性、准确性,摸清全国煤炭产能、有效产量、煤质等供应能力底数,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基础,加强能源数据平台建设。优化电煤监测预警,建立电煤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和储备动用投放机制,完善应急保供协调机制推动建设电煤储备基地动态监测及调度管理“全国一张网”。 第二,优化职能监管机构。国家将合同监管的权限赋予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其中一般合同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监管,考虑到电煤合同的特殊性,应指定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并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该机构对此类合同的监管权源,实现依法监管。 第三,按需核准煤炭产能。建立电煤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和储备动用投放机制加强统计数据规范性、准确性,摸清全国煤炭产能、有效产量、煤质等供应能力底数加强能源安全监测预警,根据供需失衡的实际原因有序增减煤炭产能核增避免因临时核增产能导致短期无法形成有效产量或产能过剩。 第四,建立煤矿弹性产能和弹性生产机制,弹性签订电煤中长期合同。综合评估煤矿资源条件、采矿能力、煤层煤质等,设立煤炭产能弹性释放或收缩的阈值和等级,推动煤炭产能由刚性管理转为弹性管理。根据电煤供需情况、产能核准、电量需求、可再生能源出力等弹性签订电煤中长期合同,考虑试点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间签订中长期合同,其余煤炭需求相对较弱时段逐步放开煤炭市场。 第五,煤电合一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煤炭与电力行业利益不一致问题,增强煤电产业链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建议鼓励煤电联营发展,两者形成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可对原材料供应形成保障,另一方面降低电厂亏损面积。 第六,控制进口煤炭质量、规模。国际能源网获悉,1-5月我国进口褐煤7122万吨,占总进口量的39%,严重挤占了我国煤炭市场,对我们煤炭生产造成了挤压。因此,加强原产地管理和通关检验,防止劣质煤进入国内,根据国内煤炭供需状况及其他能源情况等确定煤炭进口规模非常重要。 第七,强化煤电双方契约精神。由于之前煤价偏高,煤炭企业违约现象明显,监管重心也集中在煤炭行业。随着电煤供需、价格的周期性变化,需动态调整监管重心,加强在煤炭价格下行阶段对煤电企业的监管力度,利用好信用监管等手段促进电、煤双方良性发展。 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报告派研读,国际能源网

21 2023-12
马斯克都来“带货”,从发动机到人形机器人都能“玩转”,“PEEK”概念成风口

受机器人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轻量化”影响,近期聚醚醚酮(PEEK)有点火,顺带上游原材料二氟二苯甲酮(DFBP)的热度也水涨船高。相关产业链企业如新瀚新材、中欣氟材、华密新材等股价均实现大幅上涨。 消息面上,特斯拉旗下电动皮卡Cybertruck开售,国内多家公司参与零部件供应。同期特斯拉还发布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Gen 2(第二代擎天柱)的新视频,相比第一代,第二代Optimus多方面性能显著提高,此外重量也减轻了10kg。针对减重,特斯拉未透露其方案,仅表明“减重没有任何(功能/性能)牺牲”。 人形机器人是近年来除新能源车外又一火爆的科技领域,得益于大模型的加持和各大巨头的持续投入,近期发展态势显著加速。 海外方面,特斯拉在这一领域今年以来进展迅速,已先后多次公布进展。特斯拉CEO马斯克此前甚至预测,Optimus 成熟可用后需求可能达到100亿甚至200亿台。 此外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潜力也受到了各大巨头的关注。除了特斯拉外,英伟达于今年10月发布的AI系统Eureka,可将大模型与机器人相结合;此外还有微软的ChatGPT for Robotics,谷歌的PaLm-E、RT-1、RT-2,以及VoxPoser、BoboCat等等。 从国内来看,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重点关注。企业方面,12月19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开启招股,计划年内于港交所上市,计划最多募资约13.09亿港元。此外包括小米、科大讯飞、小鹏、傅利叶、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在内多家均发布了人形产品。据业内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赛道有望在2024年迎来规模商业化元年。 而对于电子产品来说,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人形机器人,续航长短是关键问题之一。在携带电量有限的情况下,可通过轻量化材料减重从而实现续航增加。 PEEK作为高端工程塑料,比强度是铝合金的8倍,密度约为铝合金的1/3,十分适宜作为上述领域的轻量化解决方案。 PEEK材料是什么? 聚醚醚酮(PEEK)是在主链结构中含有一个酮键和两个醚键的重复单元所构成的高聚物,属特种高分子材料。具有耐高温、耐化学药品腐蚀等物理化学性能,是一类半结晶高分子材料,可用作耐高温结构材料和电绝缘材料,可与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制备增强材料。一般采用与芳香族二元酚缩合而得的一类聚芳醚类高聚物。这种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医疗器械领域和工业领域有大量的应用。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其作为轻量化材料开始普及。 机器人采用轻量化材料能够减少运行能耗、其中PEEK材料需求有望大幅提升。 应用领域 PEEK材料将凭借良好的NVH性能+耐腐蚀+耐高温等性能应用于汽车领域、凭借耐燃油+高机械性能应用于3D打印领域、凭借刚性、韧性兼具+轻量化等性能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汽车领域:PEEK在汽车行业应用的增长主要源自于汽车行业对零部件的轻量化需求。随着汽车产业轻量化及节能减排需求不断加大,PEEK材料具备良好的耐摩擦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轻量化,因此能在关键零部件方面对金属进行替换,主要可用于制造发动机内罩、轴承、离合器齿环、密封件、漆包线等。 机器人领域:机器人对于材料主要要求为轻量化、耐久性。Peek材料是热塑性材料,容易加工成各种形态的零部件,且纯PEEK树脂材料密度仅为13g/立方厘米,是一种极佳的高强度、轻量化材料,同时也具备耐腐蚀、耐磨等优异特性,因此有望应用于机器人领域。 3D打印领域:作为高性能热塑性材料,PEEK材料和碳纤维熔合后耐燃油性能优异,在240℃下依旧具备耐久性、机械可靠性,因此PEEK材料可通过和碳纤维熔合技术来应用于3D打印。 未来几年我国PEEK材料将供不应求 PEEK材料的主要壁垒集中于生产工艺、验证周期两方面。PEEK材料研发已久,但全球大规模生产的企业较少,且主要产能被外资企业垄断,主要系实验室合成工艺与实际工业化生产工艺差异较大,需要深厚的生产技术、经验的积累。 此外,PEEK材料工业化生产的验证周期较长。产能爬坡需要7年左右,下游客户认证开发周期需要3-5年。 因此,当前全球PEEK生产厂商呈现“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全球龙头威格斯年产能7150吨,占全球份额60%;2021年销量4132.5吨,市占率为53.55%。龙二比利时索尔维现有年产能2500吨,2021年销量1425吨,市占率为18.47%。龙三德国赢创产能达1800吨,2021年销量912吨,市占率11.82%。 2016年起我国公司国产初步突破,中研股份和鹏孚隆合计市占率约11%。 据中研股份招股说明书测算,预计在2022-2027年期间我国可实现有效新增产能大约在3000吨左右。预计2027年国内实际PEEK产能约为5394吨/年,对应有效产量约2967吨。据国金证券测算,2027年我国PEEK材料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7亿元以上。 根据沙利文咨询的预测,中国PEEK产品需求量在2022年至2027年期间继续以16.8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2027年需求约为5079吨,供不应求。 产业发展建议 (一)加快 PEEK 产业关键技术和装备升级 为促进国内 PEEK 生产工艺等关键技术以及合成装置和成型设备的完善升级,建议国内企业在研发制度体系、研发人员激励机制以及研发团队架构方面加强建设,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研发合作,开展 PEEK 聚合、提纯、搅拌桨等方面的研究,避免产研脱节,提升企业研发效率。 (二)加强 PEEK 专用料和复合材料的生产 国外领先企业拥有丰富的专用料产品,建议国内相关企业结合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领域的具体要求,细化和拓展 PEEK 专用料和复合材料品种,及时跟进 3D 打印用 PEEK 树脂、纺丝级 PEEK 树脂、航空级 PEEK 树脂等专用料,以及碳纤维增强 PEEK 复合材料、纤维 / 聚合物 / 填料协同改性 PEEK 材料及功能化改性的 PEEK(如导电、导热的改性PEEK)等复合材料的开发以及高性能的长纤维、连续纤维增强 PEEK 复合材料制品新成型技术(包括长碳纤维增强 PEEK 的在线混炼注塑成型及连续碳纤维增强 PEEK 的缠绕、拉挤、铺放成型技术)的研发。 (三)拓展应用领域,创新应用方式 国内在 PEEK 应用方面开发程度不足,产业界缺乏联动,国内 PEEK 企业应扩大产业规模以产生规模效应,进一步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并积极开发高性能新产品,提升加工能力,拓展产品应用范围。同时加强与下游应用单位的合作,发现并解决国产 PEEK 在下游应用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积累服务方案,探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 PEEK 材料开发应用模式,不断提升国内企业满足下游应用需求的能力。 文章来源: 材料委天津院,青衫爱生活,私募排排网

20 2023-12
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纳米飞刃”真实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助力探究答案

不久之前,中国科幻巨作《三体》被搬上荧幕,为人们展现了一个恢弘的三体世界。作为人类与三体力量展开对决的第一幕,电视剧很好地还原了原著中名场面“古筝行动”。 古筝行动,即人类借助密集排列固定在运河两岸的“纳米飞刃”材料,将航行在巴拿马运河中载有地球三体组织核心成员的“审判日”号巨轮切削成薄片,以此消灭三体组织核心成员,并获取三体世界重要情报,完成了人类对地球三体力量“审判日”号的审判。 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的“飞刃” 所谓“纳米飞刃”,只是人类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来韧性强度极高的一种细丝,这种细丝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粗细,肉眼看不见,但可以切割钢铁和各种硬物,也号称无坚不摧。但这种无坚不摧只是对付地球上的物质,在《三体》小说的描述中,对付的只是一艘人类制造“审判日”号邮轮。 从“飞刃”的研发者汪淼教授背后这张PPT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飞刃”就是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而这张图片来源于清华大学魏飞教授团队于2013年发表于《ACS Nano》杂志的一篇合成超长碳纳米管的论文(DOI: 10.1021/nn401995z)。 碳纳米管是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圆管,层与层之间保持约0.34 nm的固定距离,直径一般为2~20 nm。是一种一维量子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碳纳米管中碳原子形成的化学键同时具有sp2和sp3杂化,主要是sp2杂化,具有高模量和高强度。它的抗拉强度达到50~200GPa,是钢的100倍,密度却只有钢的1/6。它的弹性模量可达1TPa,与金刚石的弹性模量相当,约为钢的5倍。 碳纳米管是目前可制备出的具有最高比强度的材料。碳纳米管的硬度与金刚石相当,却拥有良好的柔韧性,可以拉伸,是理想的高强度纤维材料,因此“纳米飞刃”在理论上是真实存在的。同时,碳纳米管也是制造“太空电梯”缆绳的最佳材料。 显微镜探究多壁碳纳米管真面目 上图为使用KYKY-EM8100型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不同放大倍数的多壁碳纳米管,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很好地观察碳纳米管的管径、长径比、团聚程度以及断裂缺陷等。 在实际应用中,虽然碳纳米管拥有超强的力学性能,但离产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除了剧中汪淼博士提到的无法量产的问题以外,还存在着切割过程中材料磨损老化与摩擦放热等问题,这些都会造成碳纳米管材料的老化,使其力学性能大打折扣,造成纤维断裂。 现阶段用碳纳米管是无法完成坚硬物体切割的,目前工业上有很多硬质材料都是用切割钢线或者更高质量的金刚线来切割。金刚线,顾名思义,跟金刚石有关,大体上是把金刚石的微粉颗粒以一定的分布密度均匀地镶嵌在母线(一般为高碳钢丝)上,做成的金刚石切割线。通过金刚石切割机,金刚线与被切割物体间进行高速磨削运动,从而实现切割目的。 金刚线的母线,一般为高碳钢丝,由拉丝厂家将盘条拉制为不同直径的黄丝,再将黄丝进一步拉为微米级的母线。金刚石微粉由人造金刚石颗粒破碎而成,颗粒度一般小于50μm,是金刚线起切割作用的关键材料,其质量及稳定性直接影响后续电镀工艺及成品金刚线质量。金刚石的分布密度、固结强度、切割能力、钢线的抗疲劳性等都直接影响金刚线的性能。 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的金刚线的纵向及横向截面,可以很好地观察金刚线的母线线径、金刚石微粉的大小及分布密度、镀层的厚度、镀层与母线的固结程度等。 制备完美碳纳米管条件严格 被誉为“二十世纪最神奇的纳米材料”之一的碳纳米管是碳材料大家族中的一员。 “碳纳米管就是管状的纳米级石墨晶体,分为单壁和多壁碳纳米管。”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纳米及复合材料研究所的沙军威副教授解释,碳原子以不同的排列方式形成各种材料,堆叠在一起就是石墨,剥离出来单层的二维材料就是石墨烯,而把石墨烯片层卷成管状就是碳纳米管。 “在《三体》中,‘纳米飞刃’削切硬物于无形体现了碳纳米管一个重要特性——轻质高强。”沙军威介绍,之所以这么细的碳纳米管能有如此高的强度,主要是碳纳米管由碳碳键组成的六元环结构完美连接,要想破坏掉碳纳米管,就必须让碳碳键发生断裂,这需要提供很高的能量才能实现。 正因如此,碳纳米管有着极高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断裂伸长率。碳纳米管的理论强度可以达到钢铁的100倍,同时碳纳米管的密度又非常低,只有钢的1/6。“因此从理论上讲,‘纳米飞刃’是可以实现的。”沙军威说,不过在现实中,要做出“纳米飞刃”却很难。 难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以目前的工艺水平,很难制造出长程完美的原子排列结构。“纳米飞刃”直径只有一纳米,但是长度确有上百米,别说100米,就算是只有1米,和直径相比,两者之间也相差了9个数量级。相当于一根1毫米粗的绳子要100万米长。而且要保证绳子不断,这就要求这100万米没有一个缺陷。 “目前在实验室制备碳纳米管使用的是化学气相沉积法。如果要获得完美的碳纳米管,需要有非常稳定的气流,不能有一点扰动,这也是非常难的。”沙军威表示,碳纳米管在生长过程中,如果气体流量或气流方向出现些许变化,或者实验设备内的温度稍有扰动,都可能引入缺陷,甚至导致其停止生长。目前的报道中世界上最长的碳纳米管是由清华大学魏飞教授带领的团队制备出的,其单根长度可以达到半米以上。 未来应用围绕三大性能展开 碳纳米管目前产业化应用最多的是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正极导电添加剂。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导电添加剂相较于传统导电剂具有导电性能好、用量小的特点。 目前碳纳米管在这个行业的渗透率,也已经超过了20%。有业内人士统计,超过90%的中高端数码锂电池厂家已将碳纳米管作为导电添加剂用于电池生产,比如比亚迪、比克电池等。据专业机构预测,3年后碳纳米管导电添加剂需求量将达到60万吨,市场规模超过35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40%。 “除了用于导电添加剂,未来碳纳米管会在很多领域大有作为,不过其主要应用离不开它最重要的三大性能。”沙军威介绍,首先就是轻质高强。像沙军威所在团队研发的碳纳米管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就可以应用在火箭等航天器上。“对于制造航天器的材料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轻质高强。铝比目前应用于航天器制造的钢和钛质量轻很多,但是硬度和强度不够,加入了碳纳米管,就可以实现轻质高强,发射成本会大幅下降。”沙军威表示。 由于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因此还可以把它添加到塑料、纺织材料中,美国莱斯大学研究人员就使用交织的碳纳米管纤维制作了一件可以作为心率监测器的衬衣。 此外,由于碳纳米管具有表面缺陷增强的反应活性,使得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也方兴未艾。“比如用碳纳米管作为催化剂电解水制氢,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等有机物,都是目前研究的热门。”沙军威介绍。 文章来源: 姜7501,北青网,中科科仪

20 2023-12
能源电力系统如何挖掘灵活性资源潜力?在短时、中时、长时三个时间尺度上探讨对应的零碳技术

“面对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储能、虚拟电厂等电力新生态,配电网形态业态发生重大转变,系统运行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程度更强,要深挖配网端灵活性资源,开展配电网投资优化,增强电力系统柔性调节能力,提升电网投资综合效益。”国网浙江经研院资产评价中心室主任刘福炎表示。 刘福炎说,新能源高比例渗透和新型负荷广泛接入电力系统形势下,深化理论与技术创新支撑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保障国家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作用愈发显著。配电网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运行特性逐步由“源随荷动”向源网荷储多元协同互动转变,电网企业深化配电网建设,推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意义重大。 如何深入挖掘灵活性资源潜力,助力配电网投资优化,推动新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本文重点关注源侧和网侧灵活性资源,在短时、中时、长时三个时间尺度上探讨对应的重点零碳灵活性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需多元发展灵活性资源 只讲“富煤贫油少气”,已不能准确描述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也是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能源低碳转型奠定丰厚的资源基础。 “可以预见,未来可再生能源将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力军成长为碳达峰碳中和的主力军。”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说。 由于风电、光伏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特征,随着电力系统中风、光接入比例显著增加,系统的可控性降低,安全风险增加。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鲁刚表示,高比例新能源随机性带来电力系统运行特性、稳定机理、平衡控制等一系列变化,亟需多元化发展灵活性资源。 杜祥琬表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加快纵向源网荷储一体化、横向多能互补建设,把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和智能电网以及各种储能等灵活性资源相集成,使电力系统具备柔性、平衡功能,实现优质电力输出。 此外,随着新能源装机比重增加、发电渗透率提高,包括灵活性资源的投资及改造成本、系统调节运行成本也将随之增加,或抬升电力系统转型成本。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用户侧共同承担责任。专家建议引导社会各方对绿色价值的全面认识,推进能源治理能力现代化,贯通国家、地方、行业、企业多方主体的责任链条。 短时灵活性: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是释放电化学储能等灵活性资源潜力的破局之道 可提供短时灵活性(分钟级以下)的技术多样且成熟,包括煤电、气电、常规可调节水电、抽水蓄能和电化学储能。其中,以锂离子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是目前商业化成熟且适合快速大规模部署的资源。与抽水蓄能、煤电等传统调节手段相比,电化学储能响应时间最短、调节速率最高。凭借极佳的技术特性,电化学储能应当成为提供短时辅助服务的主力资源之一,可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备用、黑启动等辅助服务。 随着新能源配储等政策的实施,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迅速扩大,但利用率仍低于预期。2020―2022年,电化学储能年复合增长率为34%,2022年的装机容量达到853万千瓦。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到2025年年底,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5500万千瓦。电化学储能规模化蓬勃发展,但整体利用率偏低,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为12.2%,新能源配储系数仅有6.1%。这意味着已建储能电站调用情况较差,其灵活调节能力未能被充分利用,进而导致电化学储能投资收益低于预期。 为充分释放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短时灵活性资源潜力,推进多主体、多品种的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应是电力市场改革的重点方向。首先,应给予符合灵活调节能力要求的各类资源同等的市场主体地位。近些年,我国多地辅助服务市场实现了供给主体扩维,纳入了更多类型、更低装机规模、更低调度等级的灵活性资源。例如,华东区域于2022年更新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将辅助服务扩展至接入电压等级35kV及以上的风电、光伏、自备电厂、抽水蓄能等发电侧并网主体、可调节负荷和新型公用储能电站。接下来,应不断扩充辅助服务交易品种,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目前,各省份(二次)调频辅助服务多采用市场化交易,而备用、转动惯量、无功补偿、爬坡辅助服务主要通过“两个细则”进行固定补偿。 从国际经验来看,电力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且新能源占比较高地区的辅助服务,正朝着细分品种更多、市场化交易定价的方向发展。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有4个响应速度与方向不同的辅助服务品种,即向上调频、向下调频、旋转备用和非旋转备用。英国电力市场拥有3种调频服务、5种备用服务、2种无功支持服务和黑启动服务,其中的2种为无偿强制服务,其余均通过双边协商或集中竞价等市场化方式确定交易价格,市场设计者会根据系统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品种或更替现有品种。 中时灵活性:全面推动新能源和抽水蓄能等灵活性资源参与现货市场,以现货价格信号促进移峰填谷 储能型光热发电、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等技术均可以为电力系统提供中时灵活性(小时级至多日),但它们的应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技术成熟度、建造成本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限制。 相比之下,抽水蓄能是目前最具大规模发展潜力的中时灵活性资源。抽水蓄能可为电网提供调峰、填谷、事故备用等多种功能,储能时长通常为8~12小时,循环效率在75%~80%。抽水蓄能可以在短时间(5分钟)内响应调度信号迅速启动,仅需10分钟即可完成从满负荷抽水到满负荷发电的过程,调节范围在±100%。据《抽水蓄能产业发展报告2022》统计,截至2022年我国抽水蓄能总装机容量达到4600万千瓦,已纳入规划的抽水蓄能站点资源总量约8.23亿千瓦,已建和核准在建的装机规模达到1.7亿千瓦,项目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 为激励中时灵活性资源发展,应充分利用现货市场发现不同时间维度的电能量价值,以电价波动激励灵活性资源响应电网需求。现货市场设计一般以15分钟作为最小出清时段,交易品种包括日前、日内和实时市场,即对应着中时灵活性的时间范围。目前,山西、山东、广东、甘肃、蒙西等地现货市场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已进入长周期连续试运行阶段。“十四五”期间,应全面建成省级现货市场,推动新能源、核电、水电等优先发电的电量更高比例进入电力市场,充分发挥现货市场实时发现电量价值的能力。同时,应进一步放宽现货市场限价幅度,这有助于应对新能源比例上升带来的发用电平衡难度增加,通过现货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促进灵活性资源的优化调配。 具体来说,推动抽水蓄能进入电力现货市场,可以合理疏导抽水蓄能成本,增加其盈利能力,激发抽水蓄能电站投资热情。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逐步推动抽水蓄能电站进入电能量市场。2022年,山东省开始探索推动抽水蓄能电站享受新型储能相关政策,推动抽水蓄能电站进入电力市场,平等参与电力中长期交易、现货市场交易及辅助服务市场。今年8月,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就《青海省抽水蓄能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公开征求意见,明确推动抽水蓄能电站作为独立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逐步实现电站主要通过参与市场回收成本、获得收益。同月,山西省已经有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参与电力现货市场。抽水蓄能进入电力现货市场后,对保障当地的电力供应、电网安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时灵活性:探索以氢能为代表的多样化技术路线,突破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瓶颈 目前,火电和大型水电依然是提供长时灵活性(周至季节)的主要来源,适应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零碳长时灵活性技术路线尚不明确。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煤电将面临更严格的发展约束;气电需要解决本土气源不足、供应安全风险等问题,难以在全国范围成为主要过渡手段;水电存在地理局限性强、资源分布不均的发展约束。为解决长时灵活性资源短缺的矛盾,应鼓励绿电制氢-氢能发电、火电+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多样化创新技术发展。火电厂搭配CCUS技术是化石能源发电近零排放的唯一技术选择,但捕集源二氧化碳浓度较低,技术成本高,火电厂加装CCUS技术后的发电成本会升高60%(参考:张贤,杨晓亮,鲁玺,等. 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3)[R].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清华大学. 2023.),CCUS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仍需要低成本、低能耗的关键技术研发。而氢能凭借其可零碳循环、可规模化、可存储、可运输等特性,有望成为在电力、工业、交通等多个领域中极具潜力的零碳技术。 实现氢能在电力系统的推广和大规模应用,必须打通制氢-储氢-运氢-氢能发电的全产业链。在制氢与储氢环节,我国从核心设备到制备工艺方面都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目前国内对高压气态储氢技术仅掌握35MPa储气,而70MPa储气技术主要依赖从国外引进。在氢能发电环节,我国尚未掌握大型燃气轮机的核心技术,在燃氢型燃气轮机研发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外厂家,市场主要的燃氢型燃气轮机均为国外厂家设计研发。因此,暂时缺乏核心技术导致推广氢能发电需要进口昂贵的国外设备,在燃气机组寿命期内进行掺氢改造的整体经济性差,阻碍了其大规模应用。 由此可见,长时灵活性资源的发展仍需推动以氢能为代表的技术突破,通过更具系统性的政策措施加快其在未来十年的试点、示范与早期市场化应用。以氢能为例,在“十四五”期间应着重掌握制氢、储氢、氢能发电(如氢燃机领域)的核心技术,从而大幅降低绿氢发电应用的全供应链成本。“十五五”期间应大范围推广利用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技术,长期存储与长距离运输技术,并在电力供应短缺、需要灵活性支持的时间与空间点开展利用氢能发电提供电力的试点与商业化应用示范。 国网浙江经研院资产评价中心研究专责应琪提出四方面建议: 一是要深度辨识灵活性资源。以灵活性资源多元化类型、多样化场景典型行为特征为切入,挖掘灵活性资源信息数据,设计灵活性资源多类型、多场景潜力测算方法,综合评估多元灵活资源互动响应能力,全面深入挖掘灵活性资源潜力与资源价值。 二是要考虑灵活性资源优化配电网规划。从灵活资源耦合角度出发,融合灵活性资源渗透特征,面向新型配电网系统规划提升资源耦合价值与灵活互动性,创新构建电力平衡与功率平衡分析方法,设计配电网站线布局优化技术,深化提升配电网规划统筹考量。 三是要多目标统筹优化配电网投资。统筹兼顾“安全-经济-低碳”三元目标,依托配电网投资项目目标驱动,结合投资能力与限额约束,融合配电网投资项目组合优选与价值驱动综合效应,构建配电网投资项目组合优化模型,切实反映配电网投资项目目标导向与约束场景,为科学决策投资项目组合方案提供技术指导与决策参考。 四是要定制化评估配电网投资成效。综合考量灵活性资源要素多元化发展驱动下配电网投入产出实施差异,依托配电网画像分类技术,凝练配电网投资成效评估指标,建立配电网投入产出成效评估模型,构建配电网画像差异化投资成效评估闭环管理体系,形成面向灵活性资源耦合下配电网投资优化提升为目标的新型配电网投资关键环节优化与支撑技术。 文章来源: 风能专委会CWEA,人民网,新华社

21 2023-12
华为开源备份软件,这一产业将被终结,数据保护产业迎合规化发展

在12月20日举办的华为OceanProtect数据保护发布会上,华为开源备份软件,将备份软件定义为存储技术生态,独立的备份软件产业将不复存在。中国市场独立的数据备份软件产品发展了十几年,至今无法应用到很多关键产业,这种“me too”式封闭的发展道路证明行不通。 国内几个纯软备份厂商过去一直经营困难,前景更加黯淡。基于新战略,华为将重新选择技术生态合作伙伴。据称优先选择存储厂商进行深度合作,而不是备份软件厂商。目的是共享技术,共建备份存储生态,共同发展! 数据挑战加剧行业共筑安全防线 随着数据呈现爆发式增长、新生态应用涌现、勒索软件攻击频发,传统数据保护系统正在面临较大挑战。同时,工信部数据显示,企业近年里每年的数据增长超过50%,数据量暴增直接导致备份存储成本成倍增加。 “目前,国内数据市场的备份需求愈发增加,但市场以资本运作为主,数据备份意识薄弱,备份架构、备份软件核心技术落后,关键行业数据备份比例低,国家和行业数据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关键环节也缺乏人才攻克。”谈及当下数据市场现状,周跃峰介绍。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兼顾性能和成本,保障数据备份系统的安全性以满足数据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实现数据保护的兼容性和全面性等,是摆在数据产业链企业面前的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产业链在巨头等各方带动下,实现行业标准尽快统一、生态持续完善。 据了解,在备份软件中,华为新升级的插件化客户端,可以实现快速兼容,并已支持超50个传统应用与云原生应用。基于此,国产备份领域企业也有望加速做出改变,并陆续加入开源备份软件生态。 华为开源备份软件的意义 开源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创新模式,能够汇聚全球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开源,华为备份软件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和测试,进一步提升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华为也将与全球的开发者和用户紧密合作,共同完善和优化软件的功能和性能。 华为备份软件的开源将为行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和影响: 提升数据备份比例:通过开源,更多的企业和组织将能够接触到并使用华为备份软件,从而有效提升关键行业数据备份比例,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促进行业协作和创新:开源将推动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数据备份和管理方面的挑战。同时,开源也将激发更多的创新和优化,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增强用户信任和满意度:通过与全球开发者合作,华为备份软件的质量和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强用户的信任和满意度。 华为备份软件的开源是科技行业的一次重要里程碑事件。它不仅将促进关键行业数据备份比例的提升,还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发展。我们期待华为与全球的开发者、用户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创新、可靠的备份软件生态圈,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解决方案。 构筑数据保护合规体系的具体路径 企业接受新型人工智能服务过程中如何规避数据合规风险,平台和企业之间如何构建信任机制,这是平台与企业谋取长期合作发展不可避免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平台与企业之间稳固、良性的信任体系,对当前推动新型人工智能在企业应用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引入数据保护合规管理,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规范化、严密化的数据合规管理体系,从源头及时发现、有效解决数据安全风险。 其一,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数据合规法律规范体系。根据今年7月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合规管理体系 指南》,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的《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等合规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基本规范并有效解决传播虚假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数据安全和算法歧视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和分类分级监管。持续推进针对数据保护领域行政监管法律体系建设,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涉及的数据处理基本规则、企业数据合规管理义务等法律规范落实到位。同时,探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管理规则、侵权行为后的救济手段具体措施等。 其二,确立平台与企业之间数据合规管理的指导原则。根据《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第四条确定的原则,强化平台与企业之间数据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将全面覆盖、强化责任、协同联动、客观独立四项原则落实到数据合规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数据服务的研发、生产、运用过程中全面嵌入合规管理理念,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差错,以实现数据安全风险治理总目标。强化责任原则,落实全员合规责任制,明确管理人员、各岗位员工职责,有错必纠,违法必惩,加强员工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将侵权、数据泄密等扼杀于摇篮之中。强化协同联动原则,各工作岗位、多元主体相互统筹协作,系统防范数据安全风险,形成以第三方为主导,政府、企业、平台有序配合的多元合作共治模式。坚持客观独立原则,确保合规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客观、中立地履行数据合规管理职责。 其三,构建健全数据保护合规的组织体系、运行体系与整改体系。在企业内部设立数据合规工作部门,细化数据合规职责。组建数据合规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企业数据合规宏观层面决策,指导数据合规部开展具体工作。数据合规部针对数据安全工作制定具体工作流程,并负责执行日常数据安全工作。设置合规稽查部门,监督合规工作有效开展。加强合规风险应对,针对发现的风险制定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应对处置,针对高等级合规风险提供更严密、谨慎的防控措施。此外,对于涉及违法、违规等不当行为,要对此设置专项合规整改体系,采取一系列修复、纠错手段及时减少企业损失,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结构。 ChatGPT企业版的推出,进一步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日益完备的功能也让我们看到了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广阔的运用前景,但它也给现有法律法规提出了诸多挑战。为实现防控数据保护合规风险的目标,企业与平台应当自觉遵循数据处理规则,积极履行数据管理义务,构筑数据保护合规与信任体系,着力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谋求企业与平台之间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促进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发展。 文章来源: 民主与法制社,证券日报,潇洒天空617,飞象网

19 2023-12
国内半导体正在将部分产业转移至东南亚,此举能否破解美国限制?

据路透社报道,越来越多的中国半导体设计企业正在通过与马来西亚公司合作,在当地进行部分高阶芯片的封装,其中包括GPU的封装工作,以避免美国扩大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制裁的风险。不过,其中的制造环节只是封装,不牵涉芯片与晶圆的生产制造。消息人士透露,有些合约已经达成。 报道称,为了限制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美国越来越多的对其销售生产先进芯片和制造设备施加限制。而随着这些限制的影响,以及中国本土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刺激了需求,中国规模较小的半导体设计公司正在努力在外部获得足够的先进封装服务。 知情人士补充指出,尽管不受美国出口限制,但这一领域可能也需要先进的封装技术。因此,中国的半导体设计公司担心有一天可能会成为美国对中国出口限制的目标。因此,藉由境外封装需求多元化,使得马来西亚已经成为半导体供应链的主要枢纽。 总部位于马来西亚的Unisem,其最大股东就是中国半导体封装大厂华天科技,其与其他马来西亚芯片封装公司表示,目前来自中国的业务和询问都有所增加。 Unisem董事长John Chia表示,由于贸易制裁和供应链问题,许多中国芯片设计公司来到马来西亚,在中国外建立更多供应来源,以支持他们在中国和中国以外的业务。 但被问到接受中国订单是否会激起美国愤怒时,Chia表示Unisem的商业交易“完全合法合规”,公司没时间担心太多可能性。Unisem在马来西亚的大部分客户都来自美国。 中国半导体产业“外移”东南亚 东南亚半导体产业虽处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低端环节,但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数据调查,全球约有15%-20%的被动元件于东南亚生产制造。 除此之外,东南亚也是科技公司重要的测试与封装中心,占全球半导体封测市场27%的份额。 随着国际地缘格局和产业环境的逐渐变化,东南亚半导体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增加,成为芯片巨头寻找“中国替代”所押注的黑马。 据《日经亚洲》报道,自2022年10月美国政府出台全面的出口管制措施,限制中国获得制造先进芯片的设备与人力以来,作为掌握着全球35%半导体设备市场的应用材料、泛林集团和科磊公司,已经开始将非中国籍员工从中国调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或增加东南亚地区的产能。 从《芯片法案》掀起全球芯片产业滔天巨浪再到美荷日协议扩大对华芯片出口管制,过程中行业巨头布局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正从全球半导体行业重新排序中分割巨大利益……桩桩件件无不提醒世人,“中国大陆芯片市场正在被迫与全球市场割裂,东南亚或将成为下一个‘中国’。” 其中,当属越南发展势头更胜一筹。 英特尔公司2021年初越南注资4.75亿美元建设高科技芯片测试与封装设施; 三星电子2022年投资8.5亿美元在越南生产半导体元件,使得越南一跃成为成为和韩国、中国、美国并肩的世界四大储存芯片制造商之一; EDA软件巨头Synopsys正在将其投资和工程培训从中国转移到越南…… 在国际半导体巨头的一众持下,越南半导体迅速完成了飞跃,据英国大型技术调查顾问公司Technavio发布的报告,2020年-2024年越南半导体行业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19%,2024年产业规模为61.6亿美元。 全球封测及设备重要基地,本土企业初步发展 东盟十国中,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主要国家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 南和印度尼西亚,涵盖产业链各环节。新加坡是亚太地区的重要经济体,半导体产业成为 了当地电子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已形成从上游设备材料,以及 IC 设计到制造再到封 测的成熟产业链。新加坡良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环境,吸引了不少国际半导体巨头来此投 资建厂,为较多设备企业的亚太区域总部。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主要布局的产 业环节为后道封测,较多全球领先的 IDM、OSAT 均在东南亚拥有较大份额的后道产能, 并宣布积极的扩产计划。 欧美半导体巨头抢先布局东南亚地区,本土企业发展处于相对早期。1970s 起,海外半导 体巨头就开始在东南亚地区进行布局。截至 2022 年 4 月底,全球前 20 大半导体企业(按 营收)在东盟共计拥有 27 个制造基地、9 个研发中心、13 个销售中心和 7 个区域总部,其 中来自总部位于美国及欧盟的公司居多,主要包括 Intel、TI、美光、英伟达、高通、ASML、 ST、英飞凌、NXP、ADI、Microchip、安森美、Qorvo 等欧美半导体巨头。东南亚本土企 业方面,已涌现出 UTAC、HANA Group、Inari、Vitrox、SF Semicon 等优秀半导体企业, 但菲律宾、泰国、印尼、越南等国家本土半导体企业总体数量相对较少,且在各自市场的 全球份额较低,尚处于发展初步阶段。 前道制造:东南亚在当前在产产能及规划产能的份额均较小 东南亚地区前道晶圆产能全球份额相对较小,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主。根据 IDC,全球 半导体前道晶圆产能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中国大陆,2023 年份额分别为 43%/27%。东南 亚占据个位数的较小份额,主要产能位于新加坡及马来西亚。根据 SEMI 的数据,东南亚 现有 63 座晶圆厂(截至 2022 年底),占全球的比例为 4.3%。IDC 预计到 2027 年,美国 在先进制程产能扩张下/中国大陆成熟制程发展迅速,两个区域的份额将较 2023 年略有提 升。东南亚在格罗方德、联电、世界先进等海外企业的加注投资、积极扩产的推动下,2027 年全球产能份额有望提升。SEMI 统计,2022-2024 年东南亚将新建 7 座晶圆厂,较 2019-2021 年的 1 座明显提升。 后道封测:东南亚 2027 年全球份额占比有望提升至 10% 东南亚为全球重要的半导体封装测试基地,2027 年全球产能份额有望增长至 10%。当前, 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已获得全球较大比例封测订单,领 先的 IDM 公司如英飞凌、TI、意法半导体、NXP 等,以及 OSAT 企业如日月光、安靠、长 电、通富等,均在东南亚有后道封测生产基地。根据 SEMI,2022 年底,东南亚现有封测 工厂数量为 95 座,占全球 19.6%的比例。考虑到地缘政治、技术发展、人才和成本的影响, 我们认为 IDM 及 OSAT 或将更多将其后道产能进行重构,东南亚地区有望受益,IDC 预计 2027 年东南亚在全球半导体封测市场的产能份额将达到 10%。 半导体设备:东南亚为全球前道及封装设备的主要供应者 新加坡为全球重要半导体生产基地,2021 年前道设备份额约 20%,封装设备份额全球领先。 新加坡为半导体设备厂商亚太区域开展业务重要的根据地,我们统计 KLA、泰瑞达、爱德 万、Screen、TEL、应用材料、K&S 等全球领先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相继在新加坡设立了区 域总部或生产/研发基地。根据 IC Insights,2021 年新加坡在全球前道设备市场份额为约 20%;根据 TechInsights,以新加坡为主的“其他”区域2021 年占据全球封 装设备市场的 50.6%,领先排名第二日本的 35.0%。 最后 在中美科技竞争的背景下,同时与中国和美国保持紧密经贸关系的东南亚正处于有利位置。近年来,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吸引了大量半导体企业投资。越南已经成为英伟达的“第二故乡”,马来西亚已经是全球第六大半导体出口国。而新加坡则已经在全球半导体市场拥有一席之地,目前已经有从设计到晶圆制造、组装和测试的全部价值链。泰国则将重点放在打造车用半导体产业链上。虽然东南亚面临着电力、技术工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等方面的问题,但中国市场能够满足东南亚发展芯片产业所需,投资东南亚也有助于西方企业保持与中国半导体产业以及中国市场之间的联系。 文章来源: 芯智讯,未来智库,德培论道

20 2023-12
新的核聚变“主力军”材料诞生,稀有金属“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工程师使用超音速冷喷涂技术,生产出一种新的核聚变“主力军”材料,可承受聚变反应堆内的恶劣条件。最近发表在《物理写作》杂志上的这一进展,有助于实现更高效的紧凑型聚变反应堆。 “吞吐氢气”材料可作核聚变防火墙 核聚变科学家正在迫切寻找一种经济的方式,以制造能在聚变反应堆中直面高温等离子体的部件。 在聚变装置中,等离子体(一种电离的氢气)被加热到极高的温度,等离子体中的原子核相互碰撞并融合。这种聚变过程产生能量。然而,一些氢离子可能被中和并从等离子体中逸出。这些氢中性粒子会在等离子体中造成功率损失,使维持高温等离子体和运行有效的小型聚变反应堆变得具有挑战性。这项研究首次证明,将冷喷涂技术用于聚变应用有好处。 钽是一种可以承受高温的金属,擅长捕获氢。研究人员使用冷喷涂工艺使不锈钢上沉积了一层钽。喷涂过程中,涂层材料颗粒以超音速的速度喷涂到不锈钢表面。撞击时,颗粒会像煎饼一样变平,覆盖整个表面,同时保留涂层颗粒之间的纳米级边界。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微小的边界有助于吞入氢粒子。 研究人员在与聚变反应堆相关的极端条件下测试了钽涂层,发现它表现得非常好。实验还发现,当材料加热到更高的温度时,钽涂层能在不改变自身的情况下吐出捕获的氢粒子。这一过程本质上可使材料再生,以便再次使用。 冷喷涂方法不仅提高了钽捕获氢离子的能力,还允许人们能在现场修复反应堆部件。 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耐火金属复合材料,它具有良好的氢气处理方式,以及耐腐蚀性和弹性,这是等离子体设备和聚变能源系统设计的突破。 钽元素是什么?如何诞生的?有什么用途? 钽是一种化学元素,原子序数为73,化学符号为Ta,是一种重金属,属于周期表中的过渡金属。钽是一种坚硬、耐腐蚀、耐高温金属,具有很高的密度和熔点。它在自然界中很少出现,通常与铌一起存在于某些矿石中,如钽铌矿和锡石。 “苦难中诞生”的金属 01 只有火柴头大的钽棒 非常有意思的是,1922年首次获得的工业用钽棒只有火柴头那么大,而现在生产的钽棒要比它大1000倍。 钽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0.0002%。但是,迄今为止,在自然界发现的钽矿石却已有130多种。钽在矿石中总是和铌共生。钽的主要原料是钽铁矿和铌铁矿,这些矿床在非洲和南美洲都有发现。 02 兴趣大增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钽-铌矿石的年产量只有600-900吨,到1944年,就增加了好几倍。1940-1944年之间,单在美国,钽的产量就增加了11倍。对这种金属兴趣大增的原因是钽的许多有价值的性能在这一时期逐渐发现,各个工业部门的人们对其中每一种性能都很感兴趣。 钽是一种略呈蓝色的浅灰色金属,它的熔点(3000°C)仅低于钨和铼。钽具有高强度和高硬度,延展性也高。纯钽很容易进行各种机械加工,例如冲压、轧制(钽板可以轧薄至0.04毫米)和拉成细丝等。 03 王水岂能奈我何? 但是,钽最重要的性能是它具有极高的抗化学腐蚀性。在这方面,它仅次于贵金属,而且还不是在各种情况下都次于贵金属。即使在王水和浓硝酸这样有名的化学腐蚀剂中,钽也不溶解。在200℃高温下,将钽浸在70%的硝酸中,它根本就不腐蚀;在150℃的硫酸中也是一样。即便在200℃的硫酸中浸泡一年,钽的腐蚀损失也不超过0.006毫米。这种性能使钽成为化学工业中很有价值的结构材料。 盐酸、硫酸、硝酸、磷酸和醋酸等多种酸及过氧化氢、溴和氯 气等的生产,都采用钽制设备。有一家化学工厂用不锈钢设备生产氯化氢气,只工作了两个月就损坏了,后来用钽代替了不锈钢,设备中最薄部分(03~0.5毫米)的寿命也增加到二十年之久。氢氟 酸是唯一能使钽“投降”的腐蚀剂。 钽阴极可用于电解提炼金和银。尽管王水可以溶解金和银。但是对钽却不产生危害。 钽在工业上有很多用途 以下是一些主要用途: 电子行业: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行业,尤其是电容器制造中。钽电容器是一种高质量、高性能的电容器,其性能优于其它电容器。由于钽电容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电容值大、频率特性好、损耗小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中。 航空航天工业:钽具有高强度、高温稳定性、耐腐蚀性好等特点,因此在航空航天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钽在航空发动机喷气喉咙、导 弹、火箭、卫星等发射器件中都有应用。 化学工业:由于钽具有优异的抗腐蚀性,因此在化学工业中也得到广泛应用。钽被用于制造化学反应器、换热器、管道等设备。 医疗器械:钽在医疗器械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人工骨关节、牙科植入物等。钽具有高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机械强度,因此在医疗器械中被广泛使用。 其他行业:钽还被用于制造船舶、化肥、电子管等。 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悠闲肉丝,不白小知识

19 2023-12
NASA首次实现太空双向激光通信!激光通信为何得以“重用”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在国际空间站上成功完成一次里程碑式实验——首次在激光通信中继演示(LCRD)设备与集成LCRD低地轨道用户调制解调器和放大器终端(ILLUMA-T)之间建立了一条双向激光通信链路,并以每秒1.2Gbps的速度交换数据。 2023年12月5日,NASA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的一项技术实验首次完成了与在轨激光中继系统的激光连接,并成功交换了数据,这表明NASA的第一个双向端到端激光中继系统获得成功。 激光通信(也被称为光通信)使用红外光而非无线电波来发送和接收信号。由于红外光的波长更短,可以使航天器能够传输更多的数据,从而显著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并加快科学发现的步伐。 11月9日,NASA的SpaceX第29次商业补给服务任务向国际空间站发射了货物和新的科学实验设备,包括ILLUMA-T有效载荷。在抵达后,它被安装在空间站的日本实验舱的设施上。ILLUMA-T和LCRD是NASA空间通信和导航(SCaN)计划的一部分,旨在展示激光通信技术如何显著地造福于科学和探索任务。 NASA SCaN高级通信和导航技术部主任Jason Mitchell博士说,“我们首次演示了ILLUMA-T与LCRD之间的连接,证明激光通信是未来发展方向。激光通信不仅将从科学任务中返回更多数据,而且可以作为NASA关键的双向链路,使宇航员在探索月球、火星和其他地方时与地球保持联系。” LCRD是该部门2021年发射的中继器,已经进行了300多次实验,以帮助NASA改进激光通信技术。 NASA空间通信和导航架构师David Israel说,“我们已经证明可以利用激光通信克服空间通信技术方面的挑战,现在正在进行操作演示和实验,这将使我们能够优化将经过验证的技术融入我们的任务,最大限度提高空间探索和科学水平。” 激光通信的优势 激光通信技术具有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对于未来的深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接收到激光信息,显示出激光通信技术的显著进展。这一成就证明了激光通信的可行性和潜力,为未来的深空通信提供了新的选择。 与传统的无线电通信相比,激光通信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这意味着在将来,通过激光通信,我们可以更快地发送和接收大量数据,从而提高深空任务的效率和成果。 激光通信具有更高的方向性和保密性,相比无线电通信更难以被截获或干扰。这一特点使得激光通信在军事和情报传递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这项技术的成功实现将提高探测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降低对地球控制中心的依赖。光通信技术可以用于向深空探测器传输大量数据,包括科学数据、高清图像和视频,为探测器的科学研究、任务规划和公共教育等提供重要支持。此外,激光通信还可以用于向深空探测器发送指令,控制其飞行和操作。 这次成功的测试为激光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我们可以预见未来激光通信将在深空探测、卫星通信和地球观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这次测试取得了成功,但激光通信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例如,激光束的发散角较小,需要精确的指向和跟踪系统。此外,大气层中的散射和吸收也可能影响激光通信的性能。因此,在将激光通信广泛应用于实际任务之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技术改进。 我国成功实现星地激光高速图像传输 我国自主研制的车载激光通信地面站与“吉林一号”星座MF02A04星进行的星地激光高速图像传输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技突破。 首先,这个地面站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展现了我国在通信领域的强大实力。相较于过去,我国在科技创新上变得更加自主,不再依赖于其他国家的技术,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其次,这次试验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带宽。这个地面站实现了10Gbps的传输速度,并且未来还有望提升到40Gbps甚至100Gbps。这意味着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将会非常大,传输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高带宽将在传输海量信息与数据上发挥重要作用,特别对于战场上的军事通信来说,无疑是非常关键的。 此外,该地面站的小型化还使得它可以随时移动、随地部署。这一特点让它不仅适用于陆地车载,还有可能装到天上的飞机与水面军舰上。 这意味着前线部队不再需要通过地面基站与通信中枢来获得卫星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卫星传输看到敌人的动态。 同时,军舰、飞机等也能够直接获取敌方的位置信息。这种小型化、随时移动、随地部署的特点,将为我国的军事通信带来更高效的传输方式。 此次试验中,信息传输的画面非常高清,这让人不禁思考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如果将这种激光通信技术装到东风导弹上,让导弹可以接受卫星图像传输,自己寻找敌方目标,那将会是一种非常震撼的战斗方式。这种高科技的运用,不仅能提升军事实力,还能让人们对科技的未来感到充满期待。 总结一下,这次车载激光通信地面站与“吉林一号”星座MF02A04星的星地激光高速图像传输试验,标志着我国在激光通信领域的重要突破。不仅独立自主研制,而且具有高带宽、小型化、随时移动、随地部署等特点,将带来更高效的军事通信方式。这次试验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中国科技的崛起,也让人们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 卫星激光通信未来前景展望 卫星激光通信已显示出应用场景广泛、市场潜力巨大的乐观前景。 应用场景方面,除了在军事通信领域作用重大,可以建立军事通信网络,实现远程通信和机密通信等以外。在如下民用领域卫星激光通信开始显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 互联网通信:可支持建立全球范围的互联网通信网络,为各种应用提供高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海洋通信:可在海洋上建立通信网络,为海上作业、船舶通信等提供稳定的通信服务 天文观测:能用于天文观测,通过在地球表面搭建多个观测站,利用激光光束与卫星进行通信,实现空间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 应急通信:可在抗震救灾、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弥补移动通信受损等不足 市场前景方面,根据太平洋证券预测,我国2027年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30.38亿元,2024-2027年间CAGR将达68.4%。 文章来源: 极客网,智次方,帘半秋,轻美科技

20 2023-12
石化三巨头成立储能技术公司,或将瞄准这一潜力市场

近日,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赵罡,注册资本50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含矿产资源勘查、建设工程设计、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和报告编制服务、储能技术服务、货物进出口、非食用盐加工等。该公司由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集团)全资持股。 国家管网集团成立于2019年12月9日,由“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资产和人员组建,于2020年10月1日投入运营。 这家被业内称为“巨无霸”的企业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主要肩负三大职责:油气干线管网及储运设施的建设运营、干线管网的连通和调度,以及向全行业公平开放管网储运设施。 公开资料显示,关于此次成立的储能技术公司国家管网方面并未有过多介绍,但根据其近两年的业务布局和方向猜测,很可能指向氢能。 众所周知,氢能的储运环节被公认为是氢能产业的核心痛点与行业堵点。而国家管网作为管网优化运行技术的“国家队”近两年不断聚焦主责主业,承担建设纯氢管道及掺氢管道重任,推动上游制氢多渠道多主体供应、下游氢能用户充分市场竞争。 尤其今年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2023年6月25日,我国首次9.45MPa全尺寸非金属管道纯氢爆破试验在国家管网集团管道断裂控制试验场成功实施,标志着国内首次高压力多管材氢气输送管道中间过程应用试验圆满完成。 2023年11月20日,国家管网对外宣布国内首次全尺寸掺氢天然气管道封闭空间泄漏燃爆试验成功实施。这次实验选用323.9毫米管径管道,最大掺氢比例为30%,是我国最大尺度的管道掺氢天然气燃爆试验。 什么是氢储能? 氢储能系统,是一种利用新能源发电的富余电能进行制氢并储存起来的储能技术。在用电高峰时段,储存起来的氢能可通过燃料电池发电回馈给电网,过程清洁高效,是当之无愧的清洁能源。当前氢储能系统的制氢、储运氢和燃料电池技术三个方面构成。 氢气的储存方式可分为: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 在未来,想要实现氢能的大规模储运,必须走液化氢的技术路线。氢能的发展与天然气的发展进程类似,当前国内外的天然气贸易都是以液化天然气方式进行的。 作为储能介质,新能源电解制氢之后,并用电将氢气液化,储存在大型储罐中。需要时将液氢气化,供给燃料电池或者燃氢轮机发电,输送给电网。 参考国外案例,挪威计划建设的50000m³的液氢储罐,可储能超过1×108kWh,约为三峡水电站年发电量的1/900,这个储能量是现有所有抽水蓄能电站所无法企及的,具有极强的削峰填谷、调节波动的作用。 2022年10月,国家能源局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1990号提案的答复中指出:赞同发展大规模液氢储能技术,积极支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1月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内布局建设 “分布式光伏+制氢、储氢、加氢”一体化示范应用。培育 “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探索氢储能与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运行的商业化运营模式 目前,高压气态储氢在成本、技术、安全性等方面仍具有较大优势。不过从长期来看,随着氢储能技术的突破和产能的扩张,低温液化储氢技术等储氢的主流方式。 氢能储能技术 氢能储存(氢气储能)本质是储氢,即将易燃、易爆的氢气以稳定形式储存。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提高储氢容量(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易取用性是储氢技术的发展重点。储氢技术可分为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两大类。物理储氢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活性炭吸附储氢、碳纤维和碳纳米管储氢以及地下储氢等;化学储氢主要有金属氢化物储氢、液态有机氢载体储氢、无机物储氢、液氨储氢等。 物理储氢 1、高压气态储氢 氢气在生产及应用环节都离不开压缩技术。高压氢气压缩机是将氢气加压注入储氢系统的核心装置,输出压力和气体封闭性是其重要的性能指标。 高压气体储氢的质量储氢密度范围是4.0——5.7wt%,当前高压气态储氢技术比较成熟,是目前最常用的储氢技术。该技术是采用高压将氢气压缩到一个耐高压的容器里。金属高压储氢容器由对氢气有一定抗氢脆能力的金属或者通过复合材料构成,最常用的材质是奥式不锈钢。铜和铝由于在常温附近对氢免疫,不会造成氢脆,也常被选作高压储氢罐的材料。 高压气体储氢的成本相对较低,压缩过程耗能低,释放简单快速,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的储氢技术,但是存在体积储氢密度极低的重大缺陷。此外高压气态储氢存在泄漏、爆炸的安全隐患,因此安全性能有待提升。未来,高压气态储氢还需向轻量化、高压化、低成本、质量稳定的方向发展。 高压气态储氢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了运输用大型高压储氢容器、加氢站用大型高压储氢容器、燃料电池车用高压储氢罐、通信基站不间断电源用储氢罐、无人机燃料电池用储氢罐等。例如国内某储氢企业为上海世博会加氢站,提供了国内第一台45MPa的氢气储能器,第一台35MPa的移动加氢车,累计为国内加氢站提供储能器50套以上,为国外加氢站提供储能器达240套以上。该企业后又研制出的87.5MPa钢质碳纤维缠绕大容积储氢容器,已示范应用于大连加氢站;研发的35MPa橇装加氢站,将应用于2022年冬奥会;首创35MPa全集成橇装式移动加氢站,推动加氢站商业化运营。 2、低温液态储氢 低温液态储氢是先将氢气液化,然后储存在低温绝热真空容器中。低温绝热技术是低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也是实现低温液体储存的核心技术手段,按照是否有外界主动提供能量可分为被动绝热和主动绝热两大方式。被动绝热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各种低温设备中; 而主动绝热技术由于需外界的能量输入,虽能达到更好的绝热效果,甚至做到零蒸发存储( Zero boil——off,ZBO) ,但也势必带来一些问题,如需要其他的附加设备而使整套装置的体积与重量增加,制冷机效率低、能耗大、成本高、经济性差。 液态氢具有很高的密度,体积比容量大,体积占比小,能够使得储运简单。但把气态的氢变成液态的氢较难,要液化1kg的氢气就要消耗4-10千瓦时的电量。并且,为了能够稳定的储存液态氢,需要耐超低温和保持超低温的特殊容器。该容器需要抗冻、抗压,且必须严格绝热。因此,这种容器除了制造难度大,成本高昂之外,还存在易挥发、运行过程中安全隐患多等问题。 当全球来看,低温液态储氢技术已应用于车载系统中,在全球的加氢站中有较大范围的应用。液氢加氢站在日本、美国及法国市场比较多。目前全球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加氢站是液氢加氢站,氢液化设备主要由美国AP、普莱克斯、德国林德等厂商提供。而我国的液氢工厂仅为航天火箭发射服务,受法规及技术成本所限,还无法应用于民用领域,但相关企业已着手研发相应的液氢储罐、液氢槽车,如航天101所、国富氢能、鸿达兴业、中集圣达因等公司均在研发国产液氢储运产品。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液氢民用标准,未来液氢运输将成为我国氢能发展的大动脉。 化学储氢 与物理储氢不同,化学储氢方案一般通过利用储存介质与氢气结合为稳定化合物的方式实现氢储存。用氢时,通过加热或其他方式使化合物分解放氢,同时回收储存介质。 根据储存介质种类不同,化学储氢技术主要包括金属氢化物储氢、液态有机氢载体储氢、无机物储氢、液氨储氢等。与高压气态储氢和低温液态储氢相比,化学储氢技术成熟度相对较低,目前多在实验室、示范项目环节。 1、金属氢化物储氢 该技术将氢以金属氢化物形式储存于储氢合金材料中。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储氢合金与氢接触首先形成含氢固溶体(α相),随后固溶体继续与氢反应产生相变,形成金属氢化物(β相)。在加热条件下,金属氢化物放氢。早期发现的合金有LaNi5、Mg2Ni、TiFe等,随后研究者发现这类合金由一种吸氢元素A与另一种非吸氢元素B组成,两种元素分别控制储氢量与吸放氢可逆性。目前世界上已研发的储氢合金可大致分为稀土镧镍系、钛铁系、钛锆系、钒基固溶体、镁系等。 这类基于固体的储氢技术往往具有储氢密度高、储氢压力低、安全性好、放氢纯度高等优势,其体积储氢密度高于液氢。目前,国内外对储氢金属材料的研究成果不断,在部分领域已得到应用。国外固体储氢技术已在电池舰艇中得到商业应用,在分布式发电和风电制氢规模储氢中得到示范应用;国内固态储氢已在分布式发电中得到示范应用。 然而,成熟体系的金属储氢材料重量储氢率偏低,最高的TiV材料可逆储氢量为2.6 wt%。为提高重量储氢率,目前开发了配位氢化物、金属氨硼烷等新材料,但这些材料存在如吸放氢速度慢、可逆循环性能差等应用问题,仍处于实验室技术研发中。此外,储氢金属材料的成本受有色金属原料价格波动影响,成本偏高是制约发展的另一因素。 2、液态有机氢载体储氢 液态有机氢载体(LOHC)储氢技术基于不饱和液体有机物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加氢反应。常用的不饱和液体有机物有甲醇、环烷烃、N-乙基咔唑、甲苯、1,2-二氢-1,2-氮杂硼烷等。 这类技术具有较高储氢密度,在环境条件下即可储氢,安全性较高,运输方便。缺点是氢的取放不如物理储氢容易,需要配备额外的反应设备,且放氢过程往往需要加热耗能,导致成本增高。 3、液氨储氢 氢与氮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液氨,以液氨形式储运。液氨在常压、约400 ℃下分解放氢。 相比于低温液态储氢技术要求的极低氢液化温度-253℃,氨在一个大气压下的液化温度-33℃高得多,“氢-氨-氢”方式耗能、实现难度及运输难度相对更低。同时,液氨储氢中体积储氢密度比液氢高1.7倍,更远高于长管拖车式气态储氢技术。该技术在长距离氢能储运中有一定优势。然而,液氨储氢的也具有较多劣势。液氨具有较强腐蚀性与毒性,储运过程中对设备、人体、环境均有潜在危害风险;合成氨工艺在我国较为成熟,但过程转换中存在一定比例损耗;合成氨与氨分解的设备与终端产业设备仍有待集成。 地下储氢 氢气的长时间储存需要依赖一定的储存空间,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储氢成为了氢气储存的重要方式。诸多不同的地下储氢方案中,最有潜力的一种方式:在地下盐层中挖出一个“容器”来储氢。这个“容器”的制造需要首先钻到目标盐层,安装好套管(如石油钻井一样);其次注入溶液把盐层溶化,溶化后的盐水抽出来;再用这种溶解的方式在盐层中造出所需要的形状和大小的“容器”;最后充入气体把盐洞穴中的所有盐水排空。根据不同盐层结构,这上述溶解方法造出来的不同“容器”的形状。 氢气地下存储能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土地资源、有效降低氢气的储集成本、提高氢气的经济效益,应用于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可以解决新能源发电波动性,保障能源供应和能源安全等。但氢气地下储库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储层和盖层的地质完整性、氢气地下化学反应、井筒完整性、氢气采出纯度以及材料耐久性问题。 在地下储氢的应用上,2021年8月23日,中国石化重庆首座加氢站——半山环道综合加能站于近日正式建成。该站是国内首座应用储氢井技术的加氢站,日供氢能力1000公斤,将为重庆首批氢能示范公交车和市内物流车提供加氢服务,是氢能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良好实践和示范。 氢储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虽然强制配储为人所诟病,但储能与可再生能源的建设的搭档组合也是必然的,尤其是伴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配储是必然的趋势。 近年来,氢储能作为新型储能形式,伴随着新型电力市场的建设走进大众视野中来。电力储能形式有抽水蓄能、熔融盐储热、新型储能,其中新型储能便包括氢储能、钠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 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氢储能被明确作为新型储能重要内容,参与电力系统稳定工作。文件指出,在源网荷储一体化已经成为新型电力系统一大特色之时,氢储能已经成为支撑电力系统稳定性的一个支点。 氢储能系统的三个主要部分——制氢、储氢、氢发电,三个子系统基于电能链和氢产业链两条路径实现能量流转,提升电网电能质量与氢气的附加价值。截止到目前,我国风电装机3.65亿KW、太阳能装机超过4亿KW,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4%,未来装机占比会进一步提高。当氢储能与光照、风力等丰富的自然资源结合,绿氢的生产成本便会大幅下降,甚至更优。 吴凯曾(交代身份)表示:“储能作为基础设施,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要用10年、20年以上,要在多种复杂环境和应用条件下,能够安全稳定高质量地运行。” 虽然起步晚,但从长达30年的生命周期之中,氢储能的优势非常明显。 我国计划在未来的三年里将会陆续落地总规模超过200MW的氢储能项目,包括六安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站。该站使用了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储氢和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该项目制氢能力为220立方米/小时,配备了一个200千克的储氢容器(20MPa)和六套200千瓦的燃料电池发电系统。 但受到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制约,氢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首先是氢储能系统效率低,“硬伤”限制了氢储的发展之路。 目前,抽水蓄能、飞轮储能、锂电池、钠硫电池以及各种电磁储能的能量转化效率均在70%以上。而国内“电 ‒ 氢”转化过程的碱性电解水、PEM电解水和固体氧化物(SO)电解水制氢效率分别为63%——70%、56%——60%和74%——81%。在“氢 ‒ 电”转化过程的燃料电池发电效率为50%——60%,其中有大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 而狭义氢储能的“电 ‒ 氢 ‒ 电”过程存在两次能量转换,整体效率仅有40%左右,与其他储能的效率差距明显。 技术滞缓也决定了成本的提高。现阶段,国内的技术成熟度、示范规模、使用寿命和经济性都还在起步当中,关键核心材料也主要依赖进口,氢储能系统成本约为13000元/kW,远高于其他储能方式。 政策标准的缺失,不确定的保障。 目前,针对电氢耦合的顶层规划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面向氢能产业发展的标准也不甚清晰,整个产业的发展尚在迷雾之中。但任何行业初期都面临着发展的迷茫迟滞阶段,近期关于氢能产业的政策频出,地方关于氢能的长期发展规划也不断发布,氢能市场打开在即。 未来,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提升,氢储能预计将在发电侧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长周期储能中发挥愈发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西北等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而氢储能与电化学储能互补,也未尝不是一条更适合于更长时间跨度、更长空间跨度的技术路径。 文章来源: 化工驿站,中科院物理所,老杨说储能,能源Time

21 2023-12
重塑大模型算力生态,助力国产AI芯片系统练好“内功”

据麦肯锡最新关于AI现状的全球报告显示,生成式AI工具的爆炸式增长趋势已正式到来,其中大模型则是生成式AI展现其革命性潜力的代表,引领着下一场科技变革。随着“千模大战”的到来,算力需求迎来了大爆发的同时,芯片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ChatGPT引领的AI大模型大潮下,科技巨头及大批新兴企业争先涌入大模型赛道。随着模型的增加,生成性AI应用的算力需求也呈现指数级增长。 据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5月份,我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已发布79个,8月份该数据已超过110个,国内研发的大模型数量排名全球第二。大模型的火热发展,让相对应的AI算力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过去的十年里,AI的每一点突破都清晰可见,这也是由于其对指数级增长的计算能力需求驱动的结果。比如,在2020年发布一个AI大模型,会比2012年首次普及AI深度学习模型时多用600,000倍的计算能力。OpenAI的研究人员早在2018年就强调了这一趋势,并试图量化增长的速度,但现在很明显,这种增长速度已经不能长期维持了。 因为,AI大模型所需的算力,似乎有了“瓶颈”期。 当前,很多大模型的参数量已经超过了万亿规模,模型参数量的进一步增加,让GPU算力也随之成倍增加。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大规模的算力平台,才能进行如此规模大模型的训练。 “大模型训练需要大量数据,因此对算力的要求很高。”在日前召开的首届“AI Tech Day(人工智能科技日)”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郑纬民介绍,自去年12月份以来,大模型需要的AI芯片涨价一倍,国外芯片“一卡难求”。尽管国内数十家公司在AI芯片研制和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国产芯片尚未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 对此,与会专家呼吁,解决算力难题,应重塑大模型算力生态,助力国产AI芯片系统练好“内功”。 加强底层研发,提升国产AI芯片“包容力” “如果基于国外芯片编写的软件能够很容易移植到我们的国产芯片系统上来,用户就会感觉到国产芯片好用。”郑纬民认为,但由于生态建设不完备,目前国产芯片在大模型训练相关软件移植方面表现不太顺畅,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底层研发,做好包括编程框架、并行加速、通信库在内的软件研发工作。 “为了发展AI芯片的生态体系,一些国际大企业甚至可以放弃一些高利润的项目和方案。”英博数科CEO周韡韡介绍,营造生态需要发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力量,例如国际企业曾通过主动开源部分软件的底层代码、让利给基于芯片的软件开发者,形成以AI芯片为核心的算力体系。 相较于芯片本身的硬件性能提升,郑纬民认为,通过营造生态,提升国产AI芯片的“包容力”更加急迫。“如果算力生态做得非常好,即使国产芯片的硬件性能只有国外性能的60%及以上,大家也会喜欢用。”郑纬民说,但如果算力生态没做好,新型软件跑不起来、软件移植不顺畅,即便硬件性能达到国外的120%,照样难以转变为有效算力。 为凝聚行业力量、改变当前的大模型算力生态,英博数科联合百川智能、中国计算机学会、清华大学等单位共同成立北京AI创新赋能中心技术委员会。作为该技术委员会的顾问,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汪玉表示:“在大模型领域,我们将同时从软件侧和硬件侧方面开展联合优化。在打造通用型人工智能服务平台的同时,推动高性能计算领域智能芯片和高模态电路关键技术的研发。” 共建基础生态,推动现有算力融合创新 “大模型兴起之前建设的算力,相对而言利用率较低,跟不上现阶段大模型对算力指数级发展的需求。”艾瑞咨询产业数字化研究院负责人徐樊磊介绍,为提升整体算力效率和满足差异化需求,应建立支撑大模型万亿量级参数计算的“智算中心”。“智算中心”可利用现有高质量数据中心,通过提升组网能力、协同能力、软硬件适配能力等实现部署。当前,“万卡”级别的智算中心正在主要节点城市发展起来。 与会专家认为,推动现有算力融合创新将进一步提升当前算力使用效率。“1万块卡(AI芯片)应该怎么连?是不是每块卡和其他9999块直连?如果这样,中间的连接将需要1万乘以9999个连接卡,成本将非常高。”郑纬民说,通过最有效的连接支持模型并行、数据并行等不同的要求,是融合创新的关键。 大模型背后运行的是更加复杂的网络架构和智能算法。如何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促进大模型算力使用门槛的降低?“‘云’模式是打通供需不对称、达成算力普惠的有效路径。”周韡韡表示,通过共享、共融集结现有算力,万卡平台及配备高效网络交互机制的大模型训练与推理平台,可以开放给大企业、小微企业共用。通过搭载数据迁徙、训练数据库等工具,云平台等基础生态的搭建有望让算力像水和电一样随取随用。(科技日报) 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 新基建创新研究院

20 2023-12
三十载春华秋实!“西电东送”如何以初心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西电东送”工程。这是一个横跨数省区,囊括水电、火电等电源建设,以及长距离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的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和骨干工程。它将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输送至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地区。构成它的南、中、北三大通道,将西部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我国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首三十年,“西电东送”是能源发展的大战略。 “西电东送”是政治责任。落实“西电东送”,就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电东送”战略的支撑下,云南清洁能源开发建设步入了快车道。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西电东送”的号角声中,华能澜沧江公司应运而生,不断发展壮大,相继建成13座具有国际里程碑意义的大型水电工程和南方区域调节性能最优的小湾、糯扎渡两个龙头水库,装机容量从最初的125万千瓦,增长至2433万千瓦、增长近20倍,累计发电量破万亿千瓦时;资产从最初的37亿元,扩大至1800亿元;员工从最初的150人,发展为3700余人,成长为水风光一体化发展的“西电东送”骨干龙头企业。今年恰逢漫湾电厂首机发电三十周年,我们始于一个点,拧成一股绳,延至一条江,汇为一片海,一跃成为了全省最大发电企业,成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最大清洁电力运营商。 实施“西电东送”,就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华能澜沧江公司自成立以来,遵循国家战略方向,全力服务南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累计向广东省输送清洁电量超4000亿千瓦时,助力广东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3.1亿吨,广东省万家灯火之中,承载着澜沧江的水、云南人民的情;广东省万里蓝天之间,印证着中国华能的红、云南能源的绿。我们累计向广西壮族自治区输送清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谱写了滇桂两省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的民族团结曲。我们累计在云南省投资超2200亿元、累计纳税超630亿元,为云南省能源行业高速发展、跃升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做出了华能贡献,彰显了央企担当。 “西电东送”是社会责任。落实“西电东送”,就是落实国家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上赋予央企的时代使命。华能澜沧江公司投入扶贫资金超23亿元,帮扶云南4县拉祜族、佤族两个“直过民族”实现历史性整族脱贫,帮助232个贫困村、31.67万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实施“百千万工程”帮扶项目1200个,解决流域周边25个县市11万群众民生难题。投入地方移民资金超450亿元,完成移民搬迁安置超10万人,架起了企地和谐的连心桥。 “西电东送”是生态责任。落实“西电东送”,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华能澜沧江公司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全面统筹电源建设与生态保护,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标杆工程。构建了生态共建、措施互补、企地共治的全流域环保协同模式,科学避让世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留出天然河段305.2公里、占总长度19.3%;移栽保护珍稀植物12.5万余株,狭域植物保护管理新模式开创国内先河;设立动物保护点3处,建成国内首家企业投资实施的动物拯救站;成功增殖12种、放流1000万尾土著鱼,建成投运全国首例升鱼机系统、长江干流首个集运鱼系统,谱写了一首绿色发展的交响曲。 “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极大地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全力落实“西电东送”国家战略的同时,也通过“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极大地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一是“西电东送”的实施,全面推进了节能降碳和生态文明建设。云南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对促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省内单位用电量碳排放全国最低,促进能源清洁转型,实现清洁电力大规模、跨区域消纳,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助力东部地区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推动东部地区电力清洁低碳转型,提高了东部地区清洁能源的占比,优化了电源结构,优化东部地区绿色能源资源配置,对促进节能减排、改善区域环境特别是东部地区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30年来,云南“西电东送”电量超过1.5万亿千瓦时,为东部地区减少标煤消耗约4.5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2亿吨。 二是“西电东送”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西电东送”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优质电力支持,广东省每6千瓦时电量中就有1千瓦时电量从云南输送而来,为服务广东、上海、浙江经济实现腾飞、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坚实电力保障。同时,“西电东送”助力云南建设绿色能源强省,推动云南成为全国优质绿色能源基地,推动云南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优势,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繁荣和稳定,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 三是“西电东送”的实施,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西电东送”实施以来,我省建成了世界首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楚穗特高压直流工程;建成了大容量柔直与常规直流组合模式的鲁西背靠背直流工程,实现了和南方电网主网的异步联网;建成了南方电网区域内唯一一条大气污染防治输电通道、全国唯一一条清洁能源输电通道,世界海拔最高、设防抗震级别最高的滇西北至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了世界首个特高压、大容量、多端混合直流—昆柳龙±800千伏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工程。超前布局国内第一条省内直流工程——±500千伏永富直流工程,应用直流输电全送、分送、回送等新技术,可实现全送云南、全送广西、云南和广西各半三种运行模式,统筹电力外送与省内自用,安全运行能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 四是“西电东送”的实施,是发挥云南绿电优势,进一步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有效途径。云南电源以水电为主,电力装机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85%,供给波动性大,具有“汛多枯少”的天然型特点。云南省水电汛期集中来水、水电发电能力强的特点,与东部省区迎峰度夏期间电力负荷上升的年度用电曲线高度契合,汛期和枯期送电比约7:3,可以更好统筹云南清洁能源消纳和供给,在迎峰度夏关键时刻发挥云南绿电的顶峰保障作用,保障区域电网安全运行。“十三五”期间,云南电力供大于求,“西电东送”协议外增送超过1000亿千瓦时,为云南省最大程度缓解了弃水压力,为东部省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十四五”以来,云南电力供需紧平衡,滚动优化“西电东送”实现大范围区域互济,为云南省统筹做好水电消纳和电力供需平衡创造了有利外部条件。尤其是2022年、2023年极端气候变化出现时,“西电东送”凸显了大区域调节作用,帮助云南平稳安全入汛,积极化解极端气候变化对水电带来的影响。 30年来,“西电东送”的实施,真正解决了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和负荷分布不均衡的矛盾,真正实现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形成了区域协同、东西互济的良性发展格局。 “西电东送”三十载,南网锚定创新写“答卷”。 一个个输电工程的落成,为“西电东送”打下坚实基础,但电能远距离输送始终是个世界级难题。 据南网超高压公司创新与数字化部副总经理夏谷林介绍,本世纪初,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全面启动,南方电网陆续建成投产天广直流、高肇直流等一批±500千伏超高压直流工程。随着澜沧江、金沙江等水电站陆续开发,近4000万千瓦水电需要远距离、高效率、低损耗送到珠三角负荷中心,但当时的±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已不能满足大规模清洁电力输送要求。“在此背景下,契合新发展需要的新型输电技术亟待研究,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也应运而生。” 通过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进行远距离、大规模电力输送,“西电东送”线路上先后增添了不少工程。夏谷林介绍,2006年南网超高压公司开工建设云南送广东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2010年正式投运。“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标志着我国进入特高压直流输电时代。”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光实现技术远远不够,还要实现国际领先,在此情境下,我国一系列柔性直流技术取得突破。其中,2020年底正式投产送电的昆柳龙直流工程在国际上率先攻克±800千伏特高压混合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创造19项世界第一,实现理论突破、技术创新、装备创造,引领世界特高压输电技术进入柔性直流新时代。 今年5月,±800千伏直流高速开关研发成功,并顺利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产品鉴定,在关键性能水平上超越进口产品,整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特高压直流高速开关国产化“从0到1”的突破,填补我国直流高速开关设备系列产业链空白。 “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要实现国产化,还要性能更优、更有竞争力。”南网超高压公司项目攻关团队成员邵震表示,“攻关团队系统分析了目前运行的高速直流开关运行工况,结合后续工程的通用性要求,对新研制的设备结构、尺寸、性能等提出要求——性能指标全覆盖、现有工程可直接替代、后续工程留有裕度。” 进入“十四五”以来,在南方电网领导下,南网超高压公司将创新摆在主网架发展的核心位置,瞄准建设直流输电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原创技术策源地目标,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融通发展增动力,以人才体制改革强活力,围绕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主网架运维三大创新主战场接续攻坚,取得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西电东送”工程建得起、接得下、管得好,离不开电网人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离不开企业深厚的技术积累。作为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西电东送”在延续历史责任的基础上被赋予新的使命,成为能源低碳转型的中坚力量。 三十年间,除了“上接天线”的科技,南网超高压公司改革科技体制机制,激发基层创新动力活力。该公司的职工发明创造在服务生产业务等方面成绩亮眼。例如,南网超高压公司百色局研发的“特高压线路大吨位机械丝杠的设计及实用化研究”,获评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南网超高压公司南宁局的“一种多接口变电站(换流站)光纤校验仪”,获评2022年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自适应高精度光纤校验仪”获得2021年中电联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 面向未来,南网超高压公司将深入落实科技强国建设战略部署,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骨干央企引领支撑作用,坚持“四个面向”,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落实好新一轮国企改革行动,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发挥骨干央企支撑引领作用,持续优化创新体系,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成果。”夏谷林说。 高水平科技,也为“西电东送”开拓发展空间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南网超高压公司计划部总经理董言乐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将着眼于南方五省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全力推动引入西藏、西北清洁能源基地等区外电力,全力推动藏粤等直流工程‘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实现电力资源更大范围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助力打造清洁能源消纳比重最高的世界级湾区电网,助力南方五省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助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支撑和服务‘双碳’目标实现。” 文章来源: 中国能源报,云南省网上新闻发布厅

21 2023-12
LED产业链企业,下一个成功跻身资本市场的将会是谁?

资本流向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是对市场最直接的反映之一。随着LED产业链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奔赴资本市场,开启IPO历程。 近日,又一Micro LED厂商启动IPO。韩国显示芯片设计公司——Sapien Semiconductor 正在寻求首次公开募股 (IPO)。 据消息显示,Sapien Semiconductor 目标是 Micro LED市场,预计在各个 IT 领域都将实现高增长。 该公司将与Hana Must 7 Hospack合并并上市,合并日期为2024年1月24日,预计明年2月19日在韩国科斯达克上市。合并比例为1:0.1304648,合并上市后,Sapien Semiconductor预计市值约1200亿韩元(约6.56亿人民币)。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今年12月中旬,2023年还有15家LED显示相关的企业踏上IPO征途。 5家企业成功上市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共有5家LED显示相关企业成功上市,分别是晶合集成、新相微、翔腾新材、精智达和威尔高。 这5家企业当中,晶合集成于5月5日率先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拉开了2023年LED显示相关企业切入资本市场的序幕;6月1日,新相微和翔腾新材同步上市,新相微登陆上交所科创板,翔腾新材在深交所主板上市;7月18日,精智达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9月6日,威尔高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上市首日,威尔高股价收涨136.57%,新相微股价大涨88.46%,精智达涨幅达63.78%,翔腾新材也上涨59.18%,晶合集成微涨。上述企业上市首日股价普遍大涨,显示了资本市场对相关企业以及LED显示产业的信心。 从募投项目来看,新相微本次上市拟募资15.19亿元,大部分计划用于合肥AMOLED显示驱动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合肥显示驱动芯片测试生产线建设项目、上海先进显示芯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等项目。 其中,“上海先进显示芯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拟建设先进显示芯片研发中心,主要用于高像素密度Mini/Micro LED驱动芯片、VR/AR先进显示驱动芯片的研发,有助于公司布局前瞻性显示技术,打破国外厂商对最新一代显示驱动芯片技术和产品的垄断。 目前,新相微也正在积极布局Mini/Micro LED技术领域,其在研项目“400CH高精度Mini LED整合型显示驱动芯片”拟开发出高精度、稳定高效率、面积小成本低的Mini LED驱动芯片。本次在科创板上市,新相微也将Mini/Micro LED列为重点方向之一。 新相微几乎将全部募集资金用于Mini/Micro LED技术研发,精智达和威尔高也在招股书中分别提到了Mini/Micro LED相关技术突破。 其中,精智达Micro LED检测光学系统实现了1μm量级的子像素分辨能力,以及完成了Micro LED显微成像系统的研发;威尔高成功在窄参数条件窗口中,开发出可稳定控制白油印刷厚度的大尺寸生产印刷技术,实现Mini LED灯珠尺寸在0.1mm-0.2mm的显示技术,提升终端显示屏的动态对比度、亮度等显示效果,可用于超大屏幕。 7家LED显示相关企业先后推进IPO 除前文所诉的5家企业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7家LED显示相关企业正在先后推进IPO,正根据自身情况处于不同的状态。分别是云英谷科技、佛山青松、合肥欣奕华、康美特、诺瓦星云、信芯微、大族封测。 佛山青松和合肥欣奕华两家企业重新向IPO发起挑战;其他厂商闯关IPO虽暂时处于静态,但随着时间推进相信不久将重回动态轨道。 从LED显示材料、设备到LED显示驱动再到终端,可见LED显示行业IPO之路上的企业覆盖度越来越广。 另外从各企业招股说明书及募投项目中,Mini/Micro LED俨然已成为各企业在IPO之路上重投技术之一,并有相关技术成果落地。 3家公司已终止IPO 此外,2023年共有3家企业终止IPO进程,分别为映日科技、集创北方和惠科股份。 其中,映日科技创业板IPO申请于2022年4月7日获受理,但到了2023年2月24日,映日科技主动申请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文件;2月27日,深交所正式终止对映日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审核。3月14日,上交所发布关于终止对集创北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审核的决定。8月2日,惠科申请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文件,深交所决定终止对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审核。 值得注意的是,3家公司都在2022年申请上市并获受理,经过近一年的流程,今年相继主动撤回申请文件,终止IPO进程,背后的原因或与企业经营状况有关。 招股说明书显示,2019年-2021年,映日科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82.76万元、-3002.48万元、-6346.11万元。映日科技经营活动净现金加速流出,成为市场质疑其运营质量的焦点。集创北方终止IPO,可能与去年显示、半导体行业不景气相关。此外,惠科股份在其推进IPO过程中,出现经营业绩下滑、资产负债率较高、产能利用率较低等问题。 行业整体状况和企业经营情况对相关企业IPO进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IPO终止,在LED显示行业进入恢复期、企业经营好转之后,映日科技、集创北方和惠科股份仍有可能重启IPO。 总结 整体来看,LED显示相关企业IPO大多数以科创板和创业板为上市目的地,部分企业已有新三板挂牌经历,比如佛山青松和康美特,为企业转板创造了有利条件。 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估2026年LED市场产值有望增长至303.12亿美金,2021-2026年复合成长率达11%。整个LED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又以显示领域活力最为强劲,因此,LED显示相关企业IPO热情高涨,业务范围遍及LED显示全产业链。 其中,晶合集成、新相微、云英谷科技、信芯微、集创北方等主营业务包括LED显示驱动芯片;佛山青松、惠科股份等主营业务包括LED显示屏;精智达、合肥欣奕华、大族封测等为显示相关设备企业;诺瓦星云是LED显示控制系统领域主要玩家;LED材料提供商则包括翔腾新材(光电显示薄膜器件)、威尔高(印制电路板)、康美特(LED封装胶)、映日科技(溅射靶材)等。 对于成功上岸的企业而言,IPO带来的利好是显而易见的,在投建项目、改善现金流等方面,企业将获得较充足的资金支持,并有望在资本市场抓取更多融资机会,同时,企业身份向上市公司的转变,其曝光量将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而对于暂时没能敲锣的厂商,受制于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相信失利是暂时的,未来仍有机会登陆资本市场,完成IPO壮举。 无论IPO上岸与否,企业优先关注的都应该是良性发展、稳步增长,做到这一点,企业完成IPO只是时间问题,不然,就算已成功上市,仍有摘牌风险。 文章来源: 行家说Display, LEDinside

  • 垂类资讯
    给嘈杂的信息时代降个噪
  • 热点新闻
    最近什么热门我们看什么
  • 小时热榜
    看看大家今天都在看什么
  • 多端浏览
    PC、APP、M站随时随地

工业教程

在这能学会工程师的所有软件基本功
加入我们一起学习
  • 30000门教程,登录即可全部免费在线学习
  • 从小白到专家,各个水平专业教程任你学习
  • 市面常用软件,汇聚于此覆盖全面学无止境
让每一个工程师学以致用
  1. 建筑工程师
  2. 机械工程师
  3. 环境设计工程师
  4. 化工工程师
  5. 电气工程师
  6. 电子信息工程师

研发问答

问出你的问题,集思广益总能有你想要的答案
立即进入问答社区
  • 问: 大城市与小城市的电气工程师哪个更好? 01
  • 问: 为什么要学机械?还要继续坚持吗? 02
  • 问: 普遍来说两年经验工程师薪资什么水平? 03
已为35000+工程师解决疑惑,为80000+问题提供专业答案!
电气新手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尽量选择大城市。大城市机会多,里面积淀的电气高手很多,有更多机会去学习技术,同时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世之道。大城市里面的...
如果你看中工作,看中事业,大城市机会多,可能更适合你;如果想找更适合生活的地方,可以选择去小城市发展...
面积大,人口多,教育好,交通发达,购物便捷,包容性强,行业市场前沿,企业公司发展完善,这是我的感受,想必每个工程师都是想...
答:

他们都在工程师社区

平台活动

查看更多活动
资料站年底积分大抽奖
一路有你,感恩返利
新用户专属活动